现在的黄河下游河段,其前身是大清河的说法,有什么资料依据吗?

如题所述

第1个回答  2005-08-12
黄河北展宽区这个地方,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,是三河重叠的地方,在黄河的前身是大清河,和小清河并立的一条大清河。大清河之前是济水,济南的名字就来源于济水,济水之南叫济南,济水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四渎之一,渎是大河流的意思,就是说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,中国的古四渎。之后,大清河夺济水而成大清河。在1855年的时候,咸丰五年,离今天正好是150年,历史的发展都有它惊人的巧合,黄河夺大清河改道从山东境内入海。历史上的黄河十年一决口,百年一改道,原来的黄河是1855年由江苏从徐州入海的,原来说倡议的黄河楼的问题、三河塔的问题,就是这个地方。这里有它的历史底蕴,有它的文化底蕴,非常深厚的自然和人文积淀。

济水,大清河和现在的黄河下游三者是什么关系
所以我想,这应该就是原来的大清河入海口吧,至于宽度么,改道都改了,拓宽一些应该问题不大吧。另外,关于大清河,感觉更多是一个流域的概念,不像黄河这样千里一线的。

关于黄河过去和现在对比的资料
后来在万历初年,潘季驯推行“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”的治河方针,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,即今图上的废黄河。其后虽有决溢。但旋即恢复故道。清前期经大筑堤防。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,而山东、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。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,是“咽喉命脉所关,最为紧要”。潘季驯治河重点即...

黄河为什么又称作悬河?
由于泥沙淤积,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,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、农田,全靠大堤约束,它因而被称为“悬河”。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-2000年间(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)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,高出约2℃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...

黄河曾经多次神秘“改道”暗藏哪些玄机?
在明朝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、原武、开封,根据史书记载“自商、虞而下,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、赵家圈、石将军庙、两河口,出小浮桥下二洪”,然和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黄河在原原武的黑羊山决口,向东经过了开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,然后又折向东南,...

黄河的下游在哪两个省
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,河长786千米,流域面积仅2.3万平方千米,占全流域面积的3%;下游河段总落差93.6米,平均比降0.12‰;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.5%。由于黄河泥沙量大,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“地上悬河”,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。根...

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
据历史记载,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,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,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。 二、源流考证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,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。 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。 三、古代 《尚书·禹贡》曾有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”的记载,“积石”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...

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
1、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《汉书·地理志》及《汉书·沟洫志》的河水,也就是《水经·河水注》的“大河故渎”,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。三、宋初 1、王莽始建国三年(11年),发生第二次大徙。“河决魏郡(治邺,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,泛清河以东数郡。先是,莽恐河决为元城...

黄河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改道
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.后来在万历初年,潘季驯推行“筑堤束水,以水攻沙”的治河方针,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,即今图上的废黄河.其后虽有决溢.但旋即恢复故道.清前期经大筑堤防.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,而山东、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.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,是“咽喉命脉所关,最为紧要”.潘...

古代黄河下游分支
黄河,作为我国第二大河流,自古至今一直以其多泥沙的特点著称。公元前4世纪,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而有“浊河”之名。至公元1世纪初,已有记载指出"河水重浊,号为一石而六斗泥"。唐宋时期,泥沙含量有增无减。这些泥沙的一部分在下游河床上堆积,导致河床逐年淤高,而堤防的修筑使得河道变迁频繁。历史...

黄河是怎样变化的
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,从孟津以东至荥阳(南岸)、武陟(北岸)间,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,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,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,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,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,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。武陟、荥阳以下,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,才有改变方向...

相似回答
大家正在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