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的《春望》诗名为何叫“春望”? 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?

杜甫的《春望》诗名为何叫“春望”?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?
拜托大家,帮我想象。

A. 春望
(唐)杜甫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这首诗是肃宗至德二年(757)三月诗人困居长安时写的,以其感情饱满充沛而成为望乡思亲的诗作中之名篇。
杜甫这番“春望”,是因望国而叹无家,因无家而忧国破,更添望乡思亲之愁。
杜甫不愧为诗中巨匠,一开头便以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点染出悲凉的景象,国已破,山河犹在又何如?城又春,草木丛生更堪愁!动乱中的人,因花而溅泪,闻鸟亦惊心,其处境之危殆可以想见。杜甫这番“春望”,是因望国而叹无家,因无家而忧国破,更添望乡思亲之愁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这已成为后人言说心中愁苦的名句,读来让人捶胸扼腕。而一句“家书抵万金”,道出了古今游子的共同心声,千百年来曾让多少人为之落泪、动情。

B. 望岳
(唐)杜甫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造化锺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),诗人到洛阳应进士,结果落第而归,于是北游齐鲁。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,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,于开元二十四年(公元736年)北游齐赵时,诗人当时二十四岁。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。
写泰山的诗很多,只有杜甫能用“齐鲁青未了”五字而囊括数千里,可谓雄阔。
其结句"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"尤其精妙,气势不凡,意境辽远,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。全诗开阔明朗,情调健康。杜子心胸气魄,于是可观。
温馨提示:内容为网友见解,仅供参考
第1个回答  2005-10-27
写春天的景色:

唐肃宗至德元载(756)六月,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。七月,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,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,去投奔肃宗。途中叛军俘获,带到长安。因他官卑职微,未被囚禁。《春望》写于次年三月。
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,饱含感叹;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,充溢离情。全诗沉着蕴藉,真挚自然。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开篇即写春望所见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,一个“破”字,使人怵目惊心。继而一个“深”字,令人满目凄然。司马光说“‘山河在’,明无余物矣;‘草木深’,明无人矣。”(《温公续诗话》)诗人在此明为写景,实为抒感,寄情于物,托感于景。为全诗创造了气氛。此联对仗工巧,圆熟自然,诗意翻跌。“国破”对“城春”,两意相反。“国破”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“城春”对举,对照强烈。“国破”之下继以“山河在”,意思相反,出人意料;“城春”原当为明媚之景,而后缀以“草木深”则叙荒芜之状,先后相悖,又是一翻。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:“对偶未尝不精,而纵横变幻,尽越陈规,浓浓淡淡,动夺天巧。”《唐音癸签》卷九
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这两句一般解释是,花鸟本为娱人之物,但因感时恨别,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。另一种解释为,以花鸟拟人,感时伤别,花也溅泪,鸟也惊心。两说虽则有别,其精神却能相通,一则触景生情,一则移情于物,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。
诗的前四句,都统在“望”字中。诗人俯仰瞻视,视线由近而远,又由远而近,视野从城到山河,再由满城到花鸟。感情则由隐而显,由弱而强,步步推进。在景与情的变化中,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,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,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——想望亲人。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自安史叛乱以来,“烽火苦教多信断”,直到如今春深三月,战火仍连续不断。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,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“万金”啊!“家书抵万金”,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,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,很自然地使人共鸣,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。
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烽火遍地,家信不通,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,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,不觉于极无聊之际,搔首踌躇,顿觉稀疏短发,几不胜簪。“白发”为愁所致,“搔”为想要解愁的动作,“更短”可见愁的程度。这样,在国破家亡,离乱伤痛之外,又叹息衰老,则更增一层悲哀。
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、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,意脉贯通而不平直,情景兼具而不游离,感情强烈而不浅露,内容丰富而不芜杂,格律严谨而不板滞,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,得铿锵作响,气度浑灏,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,历久而不衰。
第2个回答  2005-10-28
在 春天看到的啊
第3个回答  2005-10-28
春天的感慨
望,乃望春日的大好河山被敌人的铁蹄所践踏,心中不忍之意.
第4个回答  2005-10-29
在春天看

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
1、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望岳》。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,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、敢攀顶峰、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,以及卓然独立、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。“会当凌绝顶”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、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...
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是什么意思_出处及原文翻译_学习力_百度...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的意思是:等有一天我要攀上泰山顶峰,看脚下的群山是那样的低矮和渺小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的出处该句出自《望岳》,全诗如下:《望岳》杜甫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作者简介杜甫(712年...

杜甫诗三首原文
《望岳》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对泰山的敬仰之情。诗中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例如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这句诗,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雄伟高大,更寓意了人生应当志存高远,不断攀登生活的高峰。《春望》则是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怀念。

名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出自杜甫诗那首诗?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【诗文解释】泰山是如此雄伟,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。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,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。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,荡涤着我的心灵,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。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,俯瞰那众山,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。【词语解...

古诗《春望》的概括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,分别咏颂东岳、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。这首《望岳》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。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。写作此诗时,诗人才二十多岁。在作诗的前一年,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。他当时少年气盛,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,所以这次...

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寓意
诗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意思为定要登上泰山顶峰,俯瞰群山,豪情满怀。一览众山小出处 出处:“一览众山小”出自杜甫唐诗的《望岳》。《望岳》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。诗人到了泰山脚下,但并未登山,故题作「望岳」。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,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...

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的赏析
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,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。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。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,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,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《望岳》。《望岳》原文为岱宗夫如何?齐...

杜甫诗三首表达了什么情感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,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,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,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!)《春望》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...

杜甫 春望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。 古诗春望 古诗春望 《春望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, 城春草木深。 感时花溅泪, 恨别鸟惊心。 烽火连三月, 家书抵万金。 白头搔更短, 浑欲不胜簪。 注释: 1、国破: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。 2、感时句:因感叹时事,见到花也会流泪。 3、浑:简直。 4、不胜簪...

杜甫 春望 赏析
春望 唐代:杜甫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译文:长安沦陷,国家破碎,只有山河依旧;春天来了,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。感伤国事,不禁涕泪四溅,鸟鸣惊心,徒增离愁别恨。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,家书难得,...

相似回答